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45个、举办陈列展览33205个、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580.45万件……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以数据直观呈现了2021年我国文化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据了解,《公报》选取现行统计年报中的部分核心数据,并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部行政管理记录以及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正式发布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地直观展现了2021年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全貌,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公报》内容涵盖了机构和人员、艺术创作演出、公共服务、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资源开发和利用、产业与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资金投入九个方面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公报》中有不少数据显示了全国文物、非遗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公报》显示,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45个,比上年末减少769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257个,占21.4%;博物馆5772个,占54.7%。2021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8.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718人,占6.5%;中级职称22886人,占12.6%。
2021年末,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580.45万件,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4664.83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83.6%。 2021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3205个,比上年增加4281个。其中,基本陈列17597个,增加1338个;临时展览15608个,增加2943个。接待观众84590.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其中未成年人19911.55万人次,增长46.8%,占参观总人数的23.5%。博物馆接待观众74850.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2%,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8.5%。 《公报》还显示,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达560.97亿元,比上年增加90.34亿元,增长19.2%。 而三星堆遗址等考古新发现、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的意见出台、“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等重要事件,均展现出2021年我国文化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非遗保护取得显著成果根据《公报》,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持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支持各地建设非遗工坊近1100家,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5项,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445家保护单位。
截至2021年末,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共有在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33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42个,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31个,从业人员16554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9716场,比上年增长6.4%;举办民俗活动13116次,增长7.7%;举办展览18107场,增长12.0%。
异彩纷呈的非遗展示宣传活动也在2021年遍地开花。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约7000个非遗年俗短视频在网络平台集中展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期间,全国共开展各类非遗活动4100多项;2021年还曾举办“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区、市)非遗展,20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000多件作品、22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