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资讯

春节上海大展|古建爱好者福音,梁思成林徽因学术展【转摘:环球观筑】

发布时间: 2025-02-10 17:09:42


梁思成、林徽因,是两个在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忽视的名字,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领域皆有杰出乃至开拓性的贡献。


他们是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为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曾携手创办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与上海有着深厚而广泛的渊源。


本次展览举办地所在的虹口也与他们有着别样的缘分。林徽因8岁时,随家人迁居上海,住在虹口的金益里,并进入不远的爱国小学读二年级。而上海的首批杰出华人建筑师,如赵深、陈植、童寯、庄俊、张镈等,与梁林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中国建筑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了不少启发与灵感,共同铸就了上海近代建筑的辉煌,使上海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



展览时间:

2025年1月23日至2025年4月18日
展览地点: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939号滨港商业中心6楼

春节营业时间:

1月28日(除夕)-2月1日(初四)闭馆

2月2日(初五)恢复开放

开放时间:10:30-21:00

最后入场时间:20:00




在石库门里,读懂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建筑哲学。


400件由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构成的珍贵文献,带你走进梁林人生路,领略半部中国古建史。


专业、翔实、全面,系统性回顾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宗师精彩卓越的学术生涯,也更加立体地呈现他们令人感慨至深的人生之路。


清华、沈阳、山西、江门…

从北至南,栋梁展首次来沪





 亮点1 大展览单元

十九组核心展品

全方位回顾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宗师

精彩卓越的学术生涯与鲜活的个人生活


 亮点2 全新的展陈设计

与上海关联的神秘故事

融合创新性空间体验、艺术性视觉表达与叙事性展览阐释,

为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体验


 亮点3 《营造法式》注释原稿首次展出

1:25完全还原细节的应县木塔装置

讲述梁林两位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

均有杰出乃至开创性的贡献


 亮点4 特别打造沉浸式光影故事

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古建筑考察之旅

多件首次公开的文献资料与专为上海站

全新打造的沉浸式光影故事空间





展览分为5个主要单元「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


共计展出近400件(组)展品,包括:由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构成的珍贵文献(包括原件与高仿复制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历史照片,以及若干空间装置、沉浸式多媒体作品等。其中,林徽因于1928年9月在上海写给梁启超的珍贵信件更是首次展出。



01 求学


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年)就学。


梁思成的求学经历丰富而曲折。他先是在清华大学学习,后来为了进一步研究建筑学,他赴美留学。


梁思成在宾大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他与林徽因相识相爱。两人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使他们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清华周刊》经理部成员右二为梁思成

梁思成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并获得美国文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又赴欧洲留学深造,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学术背景。

▲清华学校管乐队成员在清华学堂前合影,

左一是乐队队长、第一小号手梁思成



02 营造学社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二十世纪30-40年代,梁、林二人与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筚路蓝缕,考察了中华大地上数以干计的古建筑,发现、测绘、研究了五台山佛光专东大殿唐代建筑,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与山门、应县木塔等辽代建筑,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与转轮藏殿、太原晋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等众多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并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级学术水平的论文。


1933年梁思成在大同善化寺普贤阁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是其文物建筑与古城保护思想的基石,也是他在建筑设计中探索「新而中」创作思想的源泉,同时又是他融汇中西的建筑教育理念得以产生的渊源之一。


梁思成《蓟县独乐寺的两座辽代建筑》(英文版)

打字稿、手稿1932-1945年 

“天书”《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陶本)1925年 朱启钤旧藏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

宋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图样要略 英文版,1946 年完稿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剖面图英文版,1946年完稿



03 规划保护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先驱。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梁思成既是重要的开拓者,更是永不妥协的守护者。由他主持或参与的曲阜孔庙、故宫文渊阁、景山万春亭、杭州六和塔、南昌滕王阁等古迹的保护修缮工程(或方案),以及他提出的「整旧如旧」的保护修缮理念,皆成为此后文保界长期遵循的范本和原则。


梁思成、陈占祥《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梁陈方案

梁思成、林徽因对有效利用北京城墙的设想图:

《北京的城墙还能负起一个新的任务》

为了保护北京古城,梁思成、林徽因更是奔走呼吁、竭尽所能、屡败屡战。二人共同撰写的《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皆成为研究北京城市规划与历史的经典。


梁思成与周总理讨论科学规划

1952年9月14日,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家中会见英国建筑师斯金纳



04 建筑设计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设计作品与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探寻中国现代建筑之路的主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求「新而中」。通过其建筑设计实践与理论,梁思成为复兴中华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勾画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做出了高超的示范,可谓既开风气亦为师。


1947年访美期间,梁思成曾给老友建筑师艾尔弗雷德·本迪纳(Alfred Bendiner)随信寄去一份他自己撰写的详细的“简”历,其中“建筑创作作品”(creative work in architecture)的部分与本文主题最为相关。他在此条目下列出具名作品共5项:


1) 吉林省立大学,吉林市,1932年,与陈植、童寯和林徽因合作;


2) 交通大学,锦州,1929年(毁于战争,与林徽因合作);


3) 地质馆,国立北京大学,北平,1936年(与林徽因合作);


4) 男生宿舍,国立北京大学,北平,1937年(与林徽因合作);


5) 国立中央博物院,南京(作为顾问建筑师),1937年(工程因战争中止,1946年继续)虽然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笔误,但这是梁思成毕业近20年后再度来美面对新朋故交时所做的书面介绍,颇有建筑师之极简“自选集”的意味,本文的写作就以对这个名单的增补开始。

先列一份“梁思成建筑作品简表”如表1。 



▲ 1  梁思成建筑设计作品一览(各立面图比例尺不完全相同)



05 建筑教育


梁思成、林徽因携手创办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他们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开创者。


本次展览除了呈现梁思成、林徽因建筑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之外,还着意展示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场景--这些身处学子们拥簇中的音容笑貌,使观众更能贴近作为「师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东北大学教师合影,右二为梁思成,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东北大学建筑系师生合影,左五梁思成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清华园,1950年代

梁思成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七学生在一起





珍贵手稿

尺规作图与徒手绘画的完美结合


应县木塔测绘稿(梁思成、莫宗江测绘)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剖面图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立面图

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作业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照片

更鲜活、生动、真实的梁思成与林徽因


青年梁思成自拍

1937年林徽因测量五台山佛光寺经幢

1933年梁思成在大同善化寺普贤阁

梁思成、林徽因与友人合影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家书往来

蔓延至三代人自由真挚的家庭教育


1925年梁启超于《营造法式》

(陶本)扉页写给梁思成、林徽因的寄语

林徽因致女儿梁再冰信,为了便于孩子理解他们的

工作,绘制了他们的考察路线及河北省山西省地图

林徽因致女儿梁再冰信,

鼓励孩子“我觉得我们现在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插画随笔

不仅是建筑大师,更是浪漫的生活家


林徽因为宾大美术学院设计的圣诞卡

沈阳北陵测稿及速写,梁思成,1929-1931

林徽因绘家乡福建风景(水彩)

梁思成1955年绘谐趣园霁清轩门(水彩)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呈现《光影故事》

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筑考察之路


全新制作的光影厅,将以环绕式的多屏影像特别呈现《光影故事 ——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古建筑考察之路》。可在厅内蒲团上小坐,一同追溯至近百年前,他们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为研究中国古建筑,踏遍大半个中华大地的过程。


光影厅


建筑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画纸一笔一线,皆倾注着拙匠的真挚与热血。


在「栋梁」,重走大师来时路,探索中国建筑百年传承脉络,与梁思成、林徽因,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文由【环球观筑】编辑

如需转载请留言



更多媒体合作请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