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志每天都这样带着磨刀工具走街串巷
“叮、叮、叮……磨剪刀、菜刀哟!”肩扛一条板凳,板凳上固定着磨刀石,走街串巷,边走边敲打板凳上吊着的钢块,发出叮叮的声音……这就是磨刀匠。
儿时,你在巷子玩耍时,偶尔能看到他的背影。
老裁缝带着高度老花镜,拿着皮尺,从颈围、肩宽、臂长,到胸围、腰围、身长,老练地为顾客量体裁衣,身旁学徒踩着老式缝纫机,发出哗哗的声音……
儿时,母亲做衣服需要量尺寸时,你围着她脚边嬉戏,经常让裁缝量不好尺寸。
“咔嚓、咔嚓……”皮鞋匠右手转动着修鞋机器的转轮,左手固定着鞋子的方向,缝鞋针轻盈地跳动,机器发出规律的咔嚓声……
儿时,你因调皮跌倒,把母亲为你买的皮鞋摔出一条口子,坐在鞋匠对面,看他慢慢把鞋子修好。
儿时的记忆随着成长慢慢模糊,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记忆中熟悉的声音已听不到,耳边充斥着汽车轰鸣和喇叭的声音。穿着从时装店买来的现成的华衣、锃亮的皮鞋,你努力回想儿时记忆,可是那些传统、老式的东西已经被现代文明遗忘在角落。
手工定做渐渐凋零
“那时领几尺‘的确良’拿到缝纫店去,做成一条连衣裙,穿在身上比过年还高兴。”市民黄光琼回忆起年轻时对衣服的喜爱。80年代,宜宾现代商业尚未成型,人们大多都穿着手工定做的衣服、鞋子。
“那个时候大家喜欢穿西装,街上清一色的黑色、深蓝色老式西装,我一天要接七八个单子定做西装,忙都忙不过来。”小北街裁缝李丽芳回忆起了20多年前她刚刚摆摊帮人做衣服时候的场景。
李丽芳说,以前街上有很多手工定做衣服、皮鞋的店子和摊贩,之后由于成衣行业的发展,商店的衣服款式新,不需要等待,大家就喜欢去商店买现成衣服穿。
与手工服装业相似,手工定做皮鞋这个传统手工行业也受到了现代商业的冲击。
“以前手工做皮鞋的人很多,但是现在大家都去鞋店买鞋,来定做皮鞋的人多数是穿惯了手工皮鞋的老年人,或者无法在商店买到合适尺码的人。”将军街做手工皮鞋的师傅刘军说,现在宜宾手工定做皮鞋的店子已经越来越少了。
传统手工服务业面临尴尬,现代先进技术将它们取而代之,给它们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了。记者在洞天街采访时碰到重庆磨刀师傅郭兴志,30年前的他就挑着磨刀工具在西南片区多个城市磨刀维生。而今,他只在宜宾走街串巷,替人磨菜刀和剪刀。
“有些人觉得贵就拿去给那些机器磨,只有一些老人识货,晓得手工磨刀比机器磨刀好,钱多点都愿意把刀拿来给我磨,但是来磨刀的人越来越少了。” 郭兴志说,有些人嫌5元/把的磨刀费太贵,一些街头的自动磨刀机器只要2元/把。
“每天能挣90元左右,除开生活费30元,我一天能挣60元。”郭兴志告诉记者,他趁农忙之后家里闲,出来挣点钱,随着年龄大了,过两年他就呆在家种田不出来磨刀了。
李师傅正在修补顾客送来的皮包。
不赚钱的手艺无法传承
“以前要干我们这行还要拜师,给老师送礼,请吃饭。”在林家巷摆摊修鞋的李师傅说,他在宜宾摆摊修鞋已经有20多年了,以前手艺人很吃香,大家挤破头地想学技术。
宜宾现在修鞋摊慢慢少了,修鞋的师傅大多都已经50多岁了。宜宾人只要说修鞋,他们现在想到的地点就只有林家巷。
“其实现在生意还过得去,虽说不稳定,但是平均每天挣八九十元是不成问题的。”李师傅觉得很自豪,像他这个年龄了能养活家人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他也有苦恼,因为他的两个孩子都觉得摆摊修鞋是一个很低贱的工作。
“他们放假回家,都不会来我摊子陪我坐会儿,他们觉得脏。”李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行,嫌脏嫌累,嫌赚钱少,不体面。几十年以后等他们这批手艺人不在了,估计摆摊修鞋这门传统的手艺就没有了。
何五制衣店各种样式的面料在她的手中变成一件件漂亮的衣服。
借鉴:
适应时代发展 转变经营方式
“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似乎不能解决传统手工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问题,记者采访到的缝纫李丽芳、做鞋师傅陈军、磨刀匠郭兴志、修鞋匠李师傅,他们的下一代无不嫌弃他们从事的行业,均不愿子承父业,有的宁愿去工地做体力活也不愿做这种他们认为找不到钱、不体面的工作。
“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那就适应环境”这句被大家奉为经典的句子似乎可以概述宜宾手工定做服装这一行业的历史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宜宾手工定做服装行业慢慢分出了两个分支——个人时装定制和制服批量定制。
“生意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你肯想,没有做不下去的生意。”李丽芳告诉记者,因为传统的手工服饰款式老旧,生意也不好做,所以她前几年把经营方向从个人定制转为了制服的批量定制,生意就这样继续做了下去。
与李丽芳相反,同时期做服装定制生意的何五(化名)不一样,十年前,她看准市场走向,买了十几本时装款式造型书,依葫芦画瓢地学习自己制作时装。“书上面的样式做出来不可能一模一样,但是基本上差不多,而且手工做的衣服相同质量比商场的便宜好几百。”何五说。
“因为她手艺好,价格也公道,我经常来买衣服。”市民张小姐说。何五凭借扎实的手艺,赢得了不少顾客的喜欢,不少顾客口口相传,何五的制衣店获得了较高的口碑,一个月的营业额在8000元左右。
因为头脑灵活,善思善变的宜宾人,用这种方式将传统手工定制服装行业延续了下去。其他的行业能否借鉴手工定制服装业的例子,做出改变,适应社会发展?抑或将这些传统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