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保护体系化。
制定完善相关管理、保护、奖励等规章,依法、科学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对我市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行动态分类管理,健全档案和数据库,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有效保护了一批濒危、珍贵的非遗项目。同时广泛开展非遗普查和保护性挖掘工作,成功申报了4个国家级、9个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和20个省级各类保护、研究、传承、传播基地及工坊。
传播传承多元化。
通过系列宣传推广活动,讲好九江故事、传播九江文化。利用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以非遗宣传片、短视频、非遗公益课堂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提高九江非遗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开展“非遗年货节”“非遗购物节”等节庆促消费活动,形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非遗“五进”活动,在全市200余所学校进行非遗讲座、展演,并在全市28家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了非遗元素全覆盖。
成果转化创新化。
创新非遗载体,展现九江独特文化魅力,制作九江非遗宣传片《魅力九江·多彩非遗》,创作九江非遗主题曲《九派非遗颂》,并以京剧、青阳腔等7个剧种、曲种进行传唱,展现九江丰富的地方戏曲文化。开展首届非遗“工匠之星”评选活动,鼓励非遗技艺和非遗传承人由幕后走向台前。此外,还积极推动非遗相关产业发展,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传统工艺振兴项目12个(国家级4个)。据悉,我市现有市级以上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2家,非遗扶贫工坊22家,全市非遗相关产业年均直接带动就业超5000人,实现产值近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