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资讯

百年祠堂“活”在当下!万江多途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 2022-08-31 17:43:27

修缮活化百年宗祠、开展文化展览活动、讲好家风家训故事……近年来,万江街道加强对祠堂的保护与活化,积极探索以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每一座祠堂都能“活”在当下,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重拾“绣花针”,加强古祠堂保护

“沔水朝宗一派澄清涵日月,旗山挺秀诸峰罗立似儿孙”。在万江街道大汾社区向南坊,有一座始建于明朝嘉靖六年(1527),拥有近500年历史的何氏大宗祠,2019年被申报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大汾人血脉相连的心灵纽带,承载着何氏一脉的悠悠乡愁。

据《大汾何氏族谱》记载:大宗祠“一连三座,每座三间,两旁余地,周筑围墙,共植松柏,以为祠荫”,是四合院式布局,头门、门前、后殿、厢房、硬山顶上有船形脊,布局严整均衡,风格端严雄健。通面宽13.1米,通进深42.1米,面积约562平方米。抬梁穿斗式梁架山顶,人字山墙,红砂岩墙裙、门框,青砖墙体。宗祠中厅名叫“萃涣堂”,取《易经》中有聚有散的意思,通道两旁墙上挂着各类大事记,从古至今的何氏名人大事都写在上面,是一座讲述大汾历史的村史馆和“文化馆”,也是万江街道充分挖掘祠堂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街道文化遗产资源的缩影。

目前,万江街道记录在册的宗祠共有66座,其中,省级文物1处,为何氏大宗祠;市级文物6处,为元信陈公祠、庾氏宗祠、耕读祖祠、耕乐祖祠、谢氏宗祠、陈氏大宗祠;不可移动文物3处,为詹氏宗祠、林氏宗祠、刘氏宗祠。

为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辖内文化遗产,及时了解文物保护及管理和文物执法检查工作的最新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万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组织各社区文物负责人联系相关安全性检测公司,针对辖内各处文物的安全检测事项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开展对文物的安全检测工作。

针对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情况,万江街道相关部门、社区加大文物安全检查力度,增加复查次数。同时,通过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落实文物结构安全性监测工作,争取在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无事故。

激活祠堂资源,打造公共空间

孝裕谷涌,耕读传家;仙鹤传穗,薪火相承。近日,万江街道谷涌社区第三届成人礼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金发放仪式在该社区庾氏宗祠举行,27名高校毕业生、35名18岁学子走过“成人门”,接过成人礼,一起走向人生新旅程。

据悉,“孝”乃谷涌庾氏家族立家之本。该社区庾氏宗祠、耕读祖祠与耕乐祖祠均建于明代,寄望庾氏后人耕读传家,力求上进。据谷涌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该社区出资重修耕读祖祠、庾氏宗祠、耕乐祖祠,按照“现状修整,全面保养,局部复原”的修缮原则,最大限度地恢复宗祠历史原貌,包括地基、梁柱,大部分砖墙都保留原状,完成修缮后,宗祠仍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除保留传统纪念祖先、传承家训等功能外,亦摇身一变,成为族人开展成人礼、观看龙狮表演等活动的场所。

古老宗祠焕发新活力,成为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新载体,谷涌庾氏宗祠只是其一。近年来,万江街道深入挖掘传承宗祠文化精髓,对古祠堂进行精细化管理与活化利用,大汾何氏大宗祠是村里老人的活动中心、书画创作基地,曾举办过书画展、村史文化研学等活动;拔蛟窝陈氏大宗祠是附近居民看报读书、唱粤曲、写书法的休闲场地,是万江街道举行曲艺文化节的主要阵地。

此外,部分社区将祠堂改变成为村史馆、图书馆或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深挖提炼传统祠堂文化的同时,融入党建、乡风文明建设等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使得每一座祠堂都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文化礼堂”和“文明殿堂”,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更形象地了解社区的历史文化。

活用祠堂,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万江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鱼米之乡”“粤曲之乡”“书画之乡”和“龙舟之乡”美称。近年来,万江街道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在祠堂开发、利用和活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建成村史馆、书画工作室、龙狮训练基地等文化活动场所,为祠堂注入更多新动能。

在谷涌社区,有一群热血的“90后”青年,他们扎根在谷涌耕乐祖祠,将国潮元素与传统的龙狮文化有机融合,并大胆利用音乐、舞美、灯光及服装造型,将舞狮与音乐、电音、街舞相结合,打造出一支别具一格,颇有气势的龙狮表演团队——“联圣堂”醒狮团。

谷涌社区耕乐祖祠经修缮后重新启用,与有意发展龙狮文化的“联圣堂”创办人李伟杰一拍即合,双方将庾氏宗祠作为根据地,共同弘扬龙狮精神,彰显岭南传统文化。“今后,我们会继续把‘联圣堂’品牌化、产业化,为更多热爱舞狮的人提供平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岭南的龙狮文化。”李伟杰说。

不同时期,祠堂的用途也有所不同,从最初的祭祀祖先,到成为私塾,宣讲学教礼法,再到后来成为乡风馆、文化创作基地。古老的祠堂不断融入新时代文化元素,与现代文明不断碰撞,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茶余饭后可以看书、唱戏、写字的场所,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祠堂研学实践,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活跃的年轻力量,成为万江水乡人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重要场所。


分享到: